必一·运动当运动基因觉醒:我的大学体育免修奇遇记
大一时,我抱着《学生手册》翻到体育课章节,心跳突然漏了一拍——原来大学体育还能“免修”?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我心里漾开层层涟漪。彼时我对体育课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被迫跑操的痛苦记忆里,没想到大学竟给了我们自主选择的权力。
一、从“体育难民”到“潜力股”的转变
开学第一周,体育老师站在讲台上宣布免修政策:“只要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,或在校级以上比赛中获奖,就能申请免修。”话音刚落,教室后排传来窃窃私语,有人摩拳擦掌,有人摇头叹气。而我,正盯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发呆——那时的我,连800米及格都费劲,何谈“运动员”?
但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学校体育社团的招新海报。篮球社的社长正在演示胯下运球,篮球在他手中像粘了磁铁般听话。我凑过去问:“零基础能学吗?”社长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当然,我当初也是从运球都不会开始的。”这句话像一束光,照亮了我心底那团未燃的运动火种。
二、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我试试”
接下来的日子,我把图书馆的自习室换成了篮球场。清晨六点,天还没亮透,我就抱着篮球往操场跑;傍晚夕阳西下时,我还在重复着投篮动作,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。最狼狈的一次,我在运球过程中摔了个狗啃泥,膝盖渗出血珠,引得路过的同学纷纷侧目。我坐在地上揉着膝盖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却听见社长喊:“没事!我教你正确的缓冲方法!”
那段时间,我的生活被拆分成“上课—训练—复盘”三部分。为了纠正投篮姿势,我用手机录下每一个动作,反复对比专业球员的视频;为了提升体能,我跟着健身APP做核心训练,哪怕肌肉酸痛得睡不着觉。渐渐地,我发现篮球不再是负担,而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——就像有人爱追剧、有人爱打游戏,我爱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时的畅快。
三、免修不是终点,是新的起点
半年后,校篮球联赛拉开了帷幕。作为替补队员,我原本没抱太大希望,却在决赛最后30秒接到了队友的传球。那一刻,时间仿佛静止: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,能看到对方后卫紧逼的身影,更能感受到全场观众的目光。深吸一口气,我起跳、出手——篮球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,“唰”地钻进篮筐。全场沸腾了,队友冲过来把我举起来,教练激动地说:“你这球,值千金!”
凭借这场比赛的表现,我顺利通过了免修申请。拿到证书的那一刻,我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,反而陷入了沉思:原来所谓的“免修”,不过是给了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。它不是逃避课程的捷径,而是对我这段时间努力的认可。
如今,我依然会出现在篮球场上,不是为了免修,而是因为热爱。那些在球场上奔跑的日子,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运球、投篮,更是一种“不轻言放弃”的生活态度。就像篮球不会永远落在你手里,但只要你愿意伸手去够,总会有下一次机会。
大学体育免修于我而言,是一场关于“可能性”的冒险。它让我明白,所谓天赋,不过是“努力”的另一个名字;所谓奇迹,不过是“坚持”的另一种诠释。而这,或许就是体育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让我们在汗水中看见更好的自己。
留言: